以爱之名
父母辈的一些人,从来不喜欢任何人干涉自己甚至决定自己的事,也从来不接受任何人对自己所做决定的指指点点,觉得全世界都是错的,只有自己才正确,说是时间会证明一切的。可能即使明知道被骗,也绝不低头。
那为什么他们却那么喜欢替子女做决定呢? 他人以爱之名给自己的劝诫不会听,自己却以爱之名限制子女的行动。己所不欲,却好施于人。
一旦挑明这个道理,就以生养之恩去要挟,殊不知被要挟的对象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、自力更生的成年人了啊,他们不是智障,不是听话的玩偶,更不是也不该是父母的附属品。
当子女反抗之后,往往父母们软硬兼施。大部分子女都会因为一顶孝字帽选择了妥协,而一小部分则在亲情的拉扯挣扎中选择了人格独立。于是他们的父母就会独自悲凉,觉得众叛亲离,一无所有。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,不明白一向引以为傲的子女、曾经听话的乖儿乖女为什么执意如此。
事实上,走的地方越多,增长的阅历越深的子女,才会越加渴望人格独立。父母们却不会去深想,只觉得是自己做人失败,仿佛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一样。只觉得自己含辛茹苦的培育,最后竟是一匹匹的白眼狼。于是自己难过,让真正爱他的人也很难过。因为他们说过的那些话,字字锥心,却因为一顶孝道的帽子让爱他们的人只能张张嘴,却无法辩驳。
高等教育和传统孝道让子女不能指责父母,却也不甘于沦为父母的附庸。于是挣扎,争吵,冷战,甚至关系破裂。中国式教育的悲哀。并且越是贫穷家庭里走出来的年轻一代,与家人的价值观差距越大冲突越深。
而子女一旦妥协之后,父母觉得是场胜利,无论子女心情如何,父母收获了听话的孩子,捍卫了长辈的权利与尊严。甚至成为向其他同辈父母宣扬的资本。
但这是听话吗?只不过是子女在亲情和自我的选择战中,对自己进行了痛苦的阉割。如果不是因为爱,如果不是考虑到父母,当初子女又怎么会觉得心如刀割,又怎么会一次次想办法去劝说去调和甚至最后妥协呢。
可能我没有资格说这些,因为我也承受了生养之恩。家人只有一世,父母只有一个,这道理我比谁都清楚。自幼生长于离异家庭的我,从小城镇走向国外,家里一穷二白,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培养到如今,耗费了不少心力和青春年华。
但除却家庭的培养,我自己也在不断努力着,培养能力,独立生活。甚至要付出比普通孩子多几倍的努力,去弥补先天不足的同时,还要去达到家人的期待。然而我要感谢这样的环境和家庭,才成就了我的现在。
我感恩,但不意味着愚孝;我感恩,但不意味着抹杀自己付出过的全部努力。我想爱家人,也想爱自己。可能你会说我自私,说我不孝。小时候只想快快长大快快努力让母亲不再操劳,过上踏踏实实的好日子。终于在我有这个能力的时候,才发现家人眼中所谓的好生活,对于我这个毕业不久的人来说,除了去卖身,或者嫁个富人,原来根本没有办法实现。
人最可怕的是贪欲。或许我是优秀的,这么多年来的优秀,让家人觉得是理所应当——我应该值得更好的:更好的生活,更好的工作,更好的伴侣。但我也有自己的价值观,当我的选择与家人发生冲突的时候,一切归咎于我的不孝,不懂事,自私和不思进取。愧对家人,愧对母亲,甚至将他们这一生的任何失败,都归咎于为了子女做的牺牲,归咎于我的选择不符合家人的期望。甚至不惜以断绝关系相要挟,逼自己就范。
子女的快乐与长辈的权利威严之中,家人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后者。却忘了自己当年做决定时,被人指指点点都心怀不爽要与人大打一场的心境,一味去替子女决定,以爱之名。己所不欲,强施于人。本质上在于,父母从来没把子女当做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。即使子女已成年,已独立,已能赡养双亲。
我不否认家人的牺牲与奉献,也懂得感恩与回报。即便家人不提,甚至提出不需要我的供养,但作为子女,滴水之恩尚以泉相报,更何况是大于天的生养之恩呢?
但正因为是自己的人生,所以终归要自己做主;正因为是每一个关系自己一生的选择,没有任何人能为自己的未来买单。
生而于世,每个人都不是为自己而活,却也都要努力为自己而活。但不管起因是什么,不管过程听谁说,一旦做了决定,就不要再去说为了谁,为了什么。哪怕事实如此,但这毕竟是自己选择的,自己的人生。既然已经成年独立,那就该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去面对人生,去热爱生活。
尊重父母,但不意味着把自己当做父母的附属品;可以听取父母建议,但要保持自己独立判断。如果真的说不通父母,那就要做好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。无论是妥协,还是独立,都是自己的选择。承担失去自我的痛苦,或是亲情冷落的痛苦。人,不就是在痛苦中成长起来的么。
作者:匿名用户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2687298/answer/102421055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共 0 条评论